第五届“中法环境月”举办之际,法国领事馆在沪举办了一场名为“时·SHI”的展览,展出法国艺术家米歇尔·布拉齐的琼脂装置艺术作品。他以一组色彩斑斓的胶质作品,演绎出艺术品“生”与“死”的自然过程,这也是展览最动人之处。“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在现场观察到,这是一场几乎所有展品不断“死去”的展示,观众刹那间的一瞥便成为了展品存世的“永恒”,无数个刹那间的永恒,最终被展品下方铺设的白色布单记录、并由艺术家收藏。
周五傍晚,三十八层展厅的玻璃窗外,阳光穿透云层临照着楼宇,秋天的暖意在光色中渐渐流逝;玻璃窗内,琼脂材料的艺术装置,也“叹息”着它们的生命,以肉眼无法捕捉的速度消泯在白色布单上。
米歇尔·布拉齐展览“时·SHI”作品
琼脂装置及其留在白色桌布上的自然变化痕迹
10月12日,值第五届“中法环境月”之际,法国艺术家米歇尔·布拉齐(MichelBlazy)受法国领事馆之邀在上海安信艺术空间呈现全新展览项目“时·SHI”。布拉齐利用琼脂这种有机材料和它们逐渐变化的特质,用它们制作餐具,并推出实验性工作坊。琼脂是以海藻提炼出的可食用胶质,能制造出半透明、有色且坚硬的形状。这些色彩斑斓的作品将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改变外观直至损毁。
米歇尔·布拉齐,年出生于摩纳哥,在法国尼斯的阿尔松别墅完成学业。布拉齐擅长使用不寻常的材料以及生物,特别倾向于来自厨房或花园的材料,他让这些作品自由发展并凸显时间的流逝。布拉齐利用诗歌与幽默,批评时下的消费主义。他先做出第一步,生物材料继续余下的部分,自动在展览过程中发展和变化。
布拉齐的作品曾参加年威尼斯双年展,并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摩纳哥国立新博物馆等展出。有意思的是,他的雕塑往往以极易被忽视的日常用品为材料,如:胡萝卜泥、扁豆粒、食物色素、糖果、剃须泡沫、猫食狗食等等。他的创作,常常融合了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在交融碰撞之中,隐喻着脆弱的万物、流失的实践和短暂的生命。
展览中,有现场工作坊,公众可以参观并了解展品制造过程。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2日,展览期间,每周两天进行工作坊。已完成的作品将在展览空间内的展览台上进行展示,并渐渐被新创作出的作品所代替。另外,已完成的作品也将放置于白色桌布上进行展示,并任其染色。这些白色桌布将排列在墙上。由于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损坏,新展示的作品将代替已经毁坏的作品。此外,在工作坊开放时,公众可以参观并了解展品制造的过程。
展览最动人之处在于,这是一场几乎所有展品不断“死去”的展示,观众刹那间的一瞥便成为了展品存世的“永恒”,无数个刹那间的永恒,最终被展品下方铺设的白色布单记录、并由艺术家收藏。布拉齐因何创造出终将消亡的作品?开幕之际,“澎湃新闻·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