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有三九,热有三伏”
入伏,即入“三伏天”。标志着真正暑天的开始,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来临了。
关于三伏,你知道多少呢?
从秦代开始,古人便将“伏日”视为特殊的节日。久而久之,形成了烹羊斗酒、吃凉冰等消暑食俗。
东汉卫宏所撰《汉旧仪》提到,“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三伏天有饮酒聚会的习俗,此后伏日的饮食,成为了一门丰富多彩的学问。
《汉书》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羊肉大补,配美酒食之,是汉人度过伏日的独特方式。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伏日掘井藏冰的传统,魏晋时出现伏日赐冰的宫俗。
唐代三伏冰品繁多,花色各异,如长安就有“冰盘”“冰瓜”。
《清嘉录》记载,清代江浙农人三伏担卖凉冰,“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
《清稗类钞》记载,北京夏日有用“冰果”宴客的风俗。“冰果者,为鲜核桃、鲜藕、鲜菱、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其凉彻齿而沁心也。”
入伏时间每年不固定,“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
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年“三伏”时间为:7月12日交“初伏”;7月22日交“中伏”;8月11日交“末伏”。长达40天的酷暑。
入伏之后,天气炎热。
专家提醒:除要注意防暑降温外,还应避免熬夜,规律饮食,多开窗透气,安心静养,避免情绪失常。
夏季暑湿,适宜清补。三伏饮食应多“开胃”,食材多样适当偏“苦”,多吃水果和蔬菜,食物补水更有效。
预防中暑,饮茶有益。金银花清热解*,菊花散风消炎,百合花润肺安神,适合冲泡成茶。
三伏吃三瓜,苦瓜祛痱子,丝瓜平痰喘,冬瓜多吃增食欲。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
这些食物恢复补营养,驱病败心火。
北宋时期,有三伏日吃绿荷包子的食俗。“绿荷”即荷叶,用荷叶包裹包子,可清暑去燥。
不历尘埃三伏热,孰知风露九秋凉。
等到炎夏退去,秋高气爽。你会发现,苦热,练就了你的成长。
插画:鱼山饭宽呱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