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逆行、梦想、乡愁、希望。
作者
我的家乡编辑部指北
年,当我们谈及乡村相关的人物话题,不到两个月吸粉两千万的“张同学”,可以说是年下半年有一无二的热点。他如同一股超越人们所有过往认知的泥石流,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对此《光明日报》的《文化深一度》栏目点评道:“’热爱生活的农村人’,也可以有舞台”。《新华每日电讯》发布的文章中则进一步点出了实质——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该怎样去振兴、怎样去发展、未来农民的生活该往何处去、我们的精神原乡该如何安放,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即,无论是东北农村的张同学,还是南方的“乡愁”和李子柒,我们看到的都是具有新技能、新思想、新向往的“新农人”对于乡村的改变。我们寄托的是乡愁,他们折射的是乡村振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中国的乡土大地上生根发芽。他们或用先进的技术改变农业和的落后面貌,他们或用镜头展现乡生活的美好和恬静,他们或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而选择返乡创业。他们成就了乡村,乡村也成就了他们。
可以说,他们就是中国乡村振兴发展历程的另一个时代缩影。
“我的家乡”编辑部通过梳理年以来关于“新农人”的媒体报道,选取了50张照片,39位(组)“新农人”,以成此文。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新农人”这一时代群体的真实风貌。
让我们拥抱不一样的他们——
1
他说:“我的舞台在农村。”
年,从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阳红星,选择回到家乡深山,投身种养产业。现在,阳红星的种养产业发展到亩果园、0多只鸡。出产的柑橘、火龙果、葡萄、猕猴桃和其他农产品大部分通过网络销往国内各地。(图片来源:新华社)
2
两个人,怎样种亩棉田
年,凌磊(右)和艾海鹏,在新疆产棉大县尉犁,包下亩棉田,凭借智慧农业管理系统、遥感无人机、农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自己种、自己管,圆满完成了这一挑战。(图片来源:新华社)
3
他选择扎根田间20多年
在成都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科研助理代文明在展示试验田收获的谷子。(图片来源:新华社)
4
从耶鲁大学高材生到朴实村官
年高分考取美国耶鲁大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的秦玥飞,在完成学业后,放弃了能够拿高薪、出人头地的机会,选择回国到湖南的农村担任村官,为乡村建设做出了诸多贡献。年,秦玥飞和其他同学共同发起黑土麦田公益计划,年2月8日,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十大人物。(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5
她返乡创业为家乡带货
年,邓小燕(左)从珠海返回家乡东宝镇西阳村,成立了广元耕鑫农业有限公司,销售大米、菜籽油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年,她带领团队进入电商直播领域,在直播平台开设了“乡坝头小燕姐”的账号,从此成了一名“电商新农人”。(图片来源:新华社)
6
“我想让农民在有家的地方也有工作。”
在外打工多年,事业已有所成的李传帅,年选择回到老家济南市商河县李庙村,先后在自媒体、电商等多领域进行创业,带动村民就业致富。年发起百团助农联盟项目,为解决各地农产品滞销提供助力,截至年年底,百团助农项目营收已达到1.45亿元。(图片来源:我的家乡APP)
7
他返乡创业,用百年*皮带富乡亲
秀英区永兴镇昌钗村的钟邦富,在年大学毕业后,放弃通信行业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打造岩始百年野生*皮园,并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图片来源:海口日报)
8
家门口有农家乐,不再外出漂泊
“90后”李超(左)如今在天津市宝坻区*庄镇小辛码头村经营一家农家院,生意红火。从外出漂泊的打工人,到如今在家乡门口工作生活的新农人,李超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图片来源:新华社)
9
武夷山上的一捧温厚乡思
曾在外创办瓷砖加工厂的沈枝丹,年回到家乡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开始以“乡愁”之名拍摄短视频,展现乡村生活,目前已有多万粉丝。(图片来源:央广网)
10
田间飞出的金凤凰
在山东蓬莱市大辛店镇田家村,田家四姐妹返乡创业,帮老乡卖水果脱贫,年销售额多万。(图片来源:齐鲁女性)
11
一场直播,帮乡亲卖出2万多单稻米
年,侗族姑娘(阿香)辞掉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通过拍短视频创业。目前她有多万粉丝,有时一场直播能帮乡亲卖出去2万多单稻米。(图片来源:捡书姑娘)
12
电商创业,瓜果飘香
年,从事过电商行业的陈上友回到福建宁德市寿宁县下*乡创建直播团队,借助直播平台销售当地的茶叶、蜂蜜等农产品。(图片来源:新华社)
13
年有个“张同学”
近期在网络爆红的张同学,原名张凯,如今36岁的他,早年间做过大车司机,和朋友合伙开过汽修厂,养过鸡,打过工,经历了诸多波折。
年7月,他回到老家松树村,开始筹划拍摄短视频,展现东北农村生活。如今他的抖音粉丝已经超过了万,他说在未来,他希望借助自己的人气,来为家乡推销农产品,改变村庄的面貌。(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14
在务农种田之间,找到不一样。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的“新农人”俞聪,管理着一家现代化农业合作社,他说:务农种田对于父辈农民来说,是繁重乏味的体力活,但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农人”而言,更是一份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图片来源:新华社)
15
从北漂IT女孩儿到陕北蜂农
曾经的北漂IT女孩儿,如今的陕北蜂农,李景秀的人生在乡野之间完成了转向。年初,她和爱人回到陕北老家,开始尝试自媒体创作,并创立了蜂蜜品牌“李景秀”。
到目前为止,她在B站的粉丝已经累积到了12.9万,“李景秀”品牌的蜂蜜已经销售了3万多瓶,为陕北乡村的20余位蜂农拓宽了销路,又为村里留守人口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图片来源:我的家乡APP)
16
放弃留学留校,他做起了农民
今年33岁的刘沈厅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毕业后,放弃公派留学和留校的机会,于年底回到家乡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做起了职业农民。他在李山村流转土地亩,创办家庭农场,年,农场第一年挂果就采收30万斤,实现营收多万元(图片来源:新华社)
17
年,华农兄弟和脐橙、田野、家乡
年以来,华农兄弟转向了助农带货,开始在视频中推广家乡特色特产,脐橙、月亮巴、土蜂蜜、香菇、脐橙糕等地方农产品通过他们的视频走出了乡村。(图片来源:江西网络台)
18
“稻鸭共作”,收入提升五倍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种粮大户刘进良,如今转变了盲目追求产量的种地老方法,开始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还探索了“稻鸭共作”模式,他说“虽然每亩田的成本要多出0多元,但收入却是以前的5倍。”(图片来源:新华社)
19
“我感觉自己拍视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外打工多年的田少锋,年由于疫情回到湖南老家的山村,在父母的建议之下,开始在家乡创业养鸡,通过互联网来销售家养土鸡和土鸡蛋。
由于近年来饲料成本不断增加,加之传统土鸡养殖方式损耗极大,他开始在养土鸡养殖之外,尝试拍摄自媒体视频,展现乡村生活的同时,提升个人和产品影响力,为未来扩大土鸡养殖规模做准备。(图片来源:我的家乡APP)
20
夫妻创业四年,终见曙光
4年前,28岁的何顺光带着妻子肖慧玲从广东回到家乡阆中市千佛镇天目观村创业,养猪,种植金银花。经历过年的猪瘟造成的巨大损失之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产业园渐渐步入正轨。(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21
乡村振兴,学习不停步
在贵州遵义市余庆县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媒体直播间内,“乡村振兴后备人才班”的学生在讨论直播带货文案(图片来源:新华社)
22
有个放牛娃,叫陈柳
“90后”放牛娃陈柳,在年,她辞去宁波一家外企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了养牛创业,在当地打造了“公司+农户+合作社+科研机构”的发展模式。目前,大鹄村已有53家农户跟着陈柳一起养殖马啸小狗牛,总量超过了头,利润也从刚开始的元/头达到了元/头。(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23
钢琴手,还能返乡助农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95后”钢琴手李思鹏,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工作室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选择了回到家乡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为家乡的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了“老栗树”品牌。近3年来,合作社收益累计增长多万元,带动栗农增收余万元(图片来源:新华社)
24
我心安处稻花香
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许学超,6年前和同学来到了*山脚下的千年古村南屏村,承包20多亩土地建立种植有机水稻的“七约农场”。经过多年发展,在水稻之外,他们又开发了米酒等关联产品。又举办了耕读学堂,通过夏令营和研学游的方式把传统的耕读文化和自然的生活方式传递给更多年轻人和孩子。(图片来源:新华社)
25
不再北漂,他返乡养鸵鸟
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的张清峰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地处深山区的老家宋家庄村发展鸵鸟养殖。经过一年多的钻研和尝试,他的鸵鸟养殖基地已经发展到了多只的养殖规模,并且逐渐从单一的养殖转变为孵化、销售、生态观光等多种经营模式。张清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向周围乡亲推广,无偿进行技术指导,带动了乡亲致富。(图片来源:新华社)
26
“生石花”和致富路
“90后”大学生邹杰瑞8年前返乡创业,在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范刘社区创建了一处涵盖余个品种的“生石花”园艺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该基地年销售额达到约万元,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图片来源:新华社)
27
他们在乡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告别城市生活,告别“周末夫妻”和“周末父母”,高玉楼、王娇夫妇在离开了朝九晚五的城市之后,回到老家乡村,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以镜头记录乡村美食生活,以视频推介乡村农产品,他们开设的“乡野丽江娇子”账号,已有近万粉丝。(图片来源:新华社)
28
留学多年,她选择到乡村创业
在荷兰留学多年,后又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了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刘双,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在山西省昔阳县北思贤村的果园发挥自己的专长。刘双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制定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种植方法,让本地玉露香梨的产量不断提高。(图片来源:新华社)
29
她让乡土艺术再现光彩
29岁的乔琳从美国留学回国后,选择回到家乡山西省阳城县沙坡村,继承长辈的珐华制作技艺。她对珐华的釉色进行创新,让珐华器呈现出更多层次的美,开发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珐华文化旅游产品。(图片来源:新华社)
30
一个稻田间的留学生
今年24岁的程玉娇年留学回国后,选择了返乡创业,在晋源区三家村发展稻鱼菜综合种养农业。程玉娇在社交平台上开通了双语直播,在科普水稻知识的同时拓展了销售渠道,她希望可以把家乡的美传递到更多的地方。(图片来源:新华社)
31
在果园农田之间找到自己
“90后”小伙丁翔是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花岗镇杨湾村的村民。年,大学毕业后的丁翔回到家乡,在自家30多亩土地基础上逐步打造以葡萄种植园为主的家庭农场,带动了周围村民就业增收。(图片来源:新华社)
32
大学生,田园梦
今年刚满23岁的朱华秀,年毕业之后,选择回到十万山瑶族乡创业,养殖澳洲淡水龙虾。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尝试,他和团队成功将育苗存活率从原有的75%上升到80%以上,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预计今年净利润可达万左右。(图片来源:广西新闻网)
33
他放弃国企工作,返乡助农
孙鑫(右)大学毕业后放弃国企工作返乡助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河南省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的连翘基地亩产鲜果可达斤,亩产经济利润0余元(图片来源:新华社)
34
90后和她的亲子农场
90后新农人谢静静,年龄不大,却已经有了7年的农业产业园管理经验。年,她放弃在上海创办针织厂的机会,选择到农村创业,建设了包含35座大型温室大棚的丰润果蔬园,吸引了众多种植户入驻,仅通过收取大棚和冷库租金,园区和村集体年收益13万元。
年1月,她着手流转园区相邻的余亩果树采摘园,改建为亲子农场,4月份开园以来,当月营业额就突破了65万元。(图片来源:大河网)
35
电商助农,她在钢铁森林之外遇见自己
年5月,熊明英辞去湖北武汉的心理咨询工作,返乡承办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快递服务、农特产品电商平台,帮助村民把山里的农特产品销往各地,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年1月至年2月底,熊明英通过电商平台已实现农特产品销售收入多万元。(图片来源:新华社)
36
稻田和球场,不一样的新农人
33岁的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小伙蒋仟根务农已经6年,今年流转了0亩耕地种植水稻。忙时他操作农用无人机穿梭在田间地头,装卸化肥劳作;闲时则和朋友打球,他已经融入了这样的生活。(图片来源:新华社)
37
他种植盆花,年销量近万盆
曾受聘于广州市公安局且月薪过万的的潘俊铭,年3月选择放弃高薪,返回泸州市江阳区弥陀镇白马村创业,进行盆花种植。经过他多年的不懈努力,近两年年销量都达到近万盆,年纯收入达到50万元。(图片来源:四川农村信息网)
38
自动育秧播种,技术带来新改变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东兴乡勤俭村的农民许洪阳引进了自动育秧播种机,他说现在水稻育秧播种只需2个人,效率却能提升两三倍。(图片来源:新华社)
39
她用有机水稻带富乡亲
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谢春艳(左一)回到家乡四川宜宾市叙州区,创办了一家现代化的农业企业,发展有机水稻。在她的带领下,通过引进人才技术,有机水稻种植基地的农户户均年纯收益平均提高近1元。(图片来源:新华社)
结语
百万乡村是发展的广袤土壤,百万“新农人”则是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扎根土壤的种子。
而未来这无数的种子将结出怎样的果实,释放怎样的时代能量,则是一个关乎于*策、市场、文化的时代命题。
不断涌现出的新农人,正在用他们的行动给出答案。
“我的家乡”公益促进计划也将紧随时代的脉搏,不断探索,以求找到乡村振兴的最大公约数。
,让我们遇见更美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