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工业和信息化系统4个集体、5名同志分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新征程已经开始。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为了表彰先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激发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继续干事创业、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务新媒体“工信微报”特推出“脱贫攻坚工信楷模”系列报道,自3月15日起陆续介绍4家先进集体和5位先进个人的战贫事迹。今日推出系列报道第二期,敬请阅读。
图为陆瑞阳(右二)与村民一起收割羊肚菌
表彰大会开完,没等在北京陪家人过完周末,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委的陆瑞阳就匆匆赶回了他挂职的地方——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世阳镇谢家庙村。“正值春耕生产,羊肚菌马上要采摘了,周期短,娇贵,采摘后储藏、烘干都得精心处理,稍有疏忽就损失很大,我得赶快回来才放心。”
年6月,陆瑞阳开始挂职担任世阳镇*委副书记、谢家庙村第一书记。第一次到谢家庙时,一系列问题摆在了陆瑞阳面前: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全村户人,贫困户98户人,贫困发生率超25%……
他扎下根,一干就是三年多,挂职期满主动留任,带领村两委把一个“开站会、无产业、电不稳、走泥路、光棍多”的高山贫困村,变成整村脱贫、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的脱贫示范村、四好村。
“只有产业起来了,群众才有好日子”
进村第一天,陆瑞阳站在山头眺望,感受到了身上的担子。谢家庙山高沟狭,耕地少,遍地是荒。老百姓除了种苞谷、红苕和少量水稻,没有一样致富的门道,村集体经济几乎没有一分钱。
必须改变现状!在陆瑞阳看来,产业是脱贫增收的关键。他带领村两委边学边干,闯出了一条集体经济从零到百万元的蝶变之路。
布局一个生态圈。山顶种花椒,半坡栽银杏,林下搞养殖,村委会周边种百香果等,套种丝瓜,低洼处利用温差轮种羊肚菌、辣椒、空心菜,对面山搞果蔬和农旅,发动老百姓搞“庭院经济”。成立混合所有制村集体经济公司,把撂荒土地利用起来。活动中心采用汉瓦薄膜发电,每年增收1万元。
带活一条产业链。探索初加工,除了卖鲜菇干菇,还开发羊肚菌酱和汤料。利用“世界长寿之乡”品牌,做大健康农产品,覆盖金银花茶、枇杷膏、柠檬片、红薯粉、米豆腐、桑叶面等众多产品。利用
打造一支务工队。发展产业、搞建设创造一批就业岗位,70多岁的贫困户杜碧清在羊肚菌基地一个月能挣0元。蒋红平是村上跑车司机,能吃苦,是*员,当过兵,把他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是“产业突击队”。依托本村群众的“工程队”“生产队”也都建起来。每年带动农户就业人次规模、务工收入超万元。
“改善基础设施,再也不能让乡亲们受苦”
“谢家庙村过去穷,没有路,赶个场(到镇上)要走半天,女娃不愿嫁进来。”村支部书记何千里的一番话坚定了陆瑞阳修路扩道的决心。
进村的6公里翻山路蜿蜒狭窄,常出事故,住在山上的村民有不少还在走泥路,极其不便。陆瑞阳争取支持,顶着酷暑寒冬,每家每户看地形,发扬老一辈村干部开山造路的精神,拓宽进村主干道,修起了通往家家户户的水泥路,还装起了太阳能路灯。
“刚来那会,看着老百姓站在村委会外面开会,我心里不是滋味。”陆瑞阳向工信部争取资金50万元,又多家“化缘”,最终由中国建材集团援建。四川雨水多,为了赶工期,他经常在工地和工人一起劳动,挖地基,倒混凝土,晚上拉线接灯泡继续干,凌晨1点还在刷涂料、铺草皮。建成的活动中心集*治学习、便民服务、文体娱乐、展览展示于一体,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
用电在城里再平常不过,在谢家庙却成了群众的一块心病,电压低,饭都煮不熟,电器还常常被烧坏。陆瑞阳10多次找电网协调资金多万元,为全村7个社并网改造,解决了多年的难题。
如今,谢家庙村民都自豪地表示“基础设施在全镇是最好的”。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的心气顺了,劲头也足了。他们主动找这个北京来的干部拉家常、提建议,村里的生活越过越顺。
“老吾老,幼吾幼,他们就是我的亲人”
图为陆瑞阳(右二)指导留守儿童学习
“我在农村长大,知道农民的苦,尤其是老人和孩子。”陆瑞阳格外
谢家庙留守儿童多,教学质量低等问题突出。陆瑞阳建立了留守儿童成长计划,鼓励和帮助乡村学生全面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建“圆梦”图书馆,带贫困儿童走出去,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寒暑期支教,与村小老师推行“双师教学”,组织教师和家长培训,为中小学教室安装空调,尽最大可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当地教育现代化。
神庙垭小学和麻扎桥小学都只有10多个学生,陆瑞阳经常给他们送去衣物、文具和图书,并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一见他就围上来,走时满是不舍。他自己也记不清,为了鼓励孤僻、厌学、贪玩的学生,家访了多少回,走了多少次夜路。但是陆瑞阳满怀希望,每次抬头仰望点点星光,陆瑞阳总是相信,光明就在前方。
他联合吉祥云公益基金,为世阳镇多位小朋友送出六一心愿礼物。一位二年级的男孩放弃了自己的礼物,只想送给妈妈一件漂亮裙子,赤子之心,朴实无华,让不少在场师生热泪盈眶,孩子们也因此更懂得感恩之心。
他推行远程医疗,探索建立爱心食堂,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日蛋糕。组织义诊,开展防诈骗讲座,请文艺表演,让村上老年人生活有滋有味。
镇上敬老院是他常去的地方,“陆书记又给我们送东西了”,老人们已经把这个外来干部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授人以渔,要给村里留下一支过硬的队伍”
“我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前哪有啥子市场意识。”提起以往的日子,谢家庙村主任谢友林一肚子感慨,“陆书记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让谢家庙真正告别贫困,一个关键点是要培养一批懂生产管理、敢到市场拼搏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村子的‘造血能力’。”为此,陆瑞阳非常注重培养村干部的市场意识,一边带村干部出去考察学习、参加培训,一边成立谢家庙乡建农业有限公司,带着他们出去请教专家,学习技术,跑销路搭渠道,还手把手地教会了村干部通过电商平台、朋友圈、抖音等网络渠道,推销村里的农副产品,鼓励村干部外出开拓市场。
此外,陆瑞阳还非常注重培养年轻人大胆创业。“刚回来时不适应,找不到好的项目,也缺乏支持,所以都没有成功,可谓屡战屡败,多亏了陆书记,才有了今天的局面。”说这话的小伙子弋维,是回乡自主创业人员。了解到情况后,陆瑞阳主动找到他,充分利用各项扶贫*策和资金,积极帮助协调工商、电力、环保等部门,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出谋划策。在陆瑞阳的帮助下,弋维开办的合作社现已形成规模经营,其菜籽油产量占到全镇一半以上,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在他的带动下,又有多位小伙子把红薯粉丝、米豆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残障青年杜江河受到鼓励,也勇于挑战,带动了一批残障人士搞土特产加工。
陆瑞阳提议将村上产业获得收益采用“三三制”分配,三分之一用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三分之一注入村公益基金,解决民生和福利,另外三分之一则用于产业拓展,以求村里可持续发展。
正是考虑到要让谢家庙在长久脱贫方面具备“造血”能力,陆瑞阳挂职期满后主动跟组织申请延期,撇下远隔千里的妻儿,留在了谢家庙。“扶上马再送一程,我再帮村里把基础打牢一点,以后才有长久的好日子过,这样我走了才放心。”
在谢家庙村民们眼中,陆瑞阳一点没有北京“领导”的样子,这个年轻人没日没夜地工作,修路、盖房子都跟工人干在一处,村里产业的情况比谁都清楚,谁家有困难总是尽力帮助。看到枇杷滞销,他忙了一天一夜联系销路并跟车到成都送货,直到把多斤枇杷送完才吃上一口饭;得知邻村一位老人住房存在安全问题,他跑了多次帮忙解决了问题,老大爷认定陆瑞阳是知心人,把他的电话号码写在瓦片上,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乡亲们感激这位把群众冷暖放心头的书记,时常送些鸡蛋、蔬菜给他吃;入户赶上饭点给他煮碗面条,在碗底埋上荷包蛋……
村主任谢友林说:“陆书记常说自己驻村时间有限,必须抓紧干。他是个实在人,没日没夜为村上付出,这样的*员干部对得起派他来的*组织。”
谈起这些,陆瑞阳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他忘不了第一次到谢家庙,那一双双渴望改变的眼睛。他更忘不了村民们拿到第一笔可观的收入、孩子们第一次去到大城市后欢呼雀跃的样子,还有家长们眼里透出的深深的渴望。在陆瑞阳看来,尽己所能帮助这些贫困群众摆脱困境,就是他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扶贫就是投身到这个大时代,成为大江大河里的一朵浪花。”在朋友圈中,陆瑞阳这样写道。
来源:人民邮电报
记者:郭庆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