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洛阳铲”挖开石膏土,再轻轻扫去浮尘,青铜器、元宝、铜鉴、银牌等“文物”逐步露出真容。去年以来,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考古盲盒”火爆“出圈”,线上线下一度售罄,你知道“考古盲盒”从哪里来吗?
7月7日,宜阳县张坞镇下龙村“考古盲盒”烧制工厂,30多个村民在流水线上忙碌。和泥成型、包裹“文物”、烤房烘烤、统一包装,一件抢手的“考古盲盒”就制作完成了。
“考古盲盒”是河南博物院倾力打造的文创产品,将时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考古结合,把“青铜器”“武则天金简”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让玩家在挖掘过程中,体验考古发掘的乐趣。
自去年12月以来,“考古盲盒”在线上线下频频断货,并火出国门,出海加拿大。“面对陡增的市场需求,原有产能严重不足,我们急着筹建新的‘盲盒’工厂。”河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在“考古盲盒”生产中有特殊的烘烤加工工艺,需要用到特制的烤房,他们经过多方打听、考察,最后瞄准了下龙村。
“以前村民烘烤金银花的闲置烤房,变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宝盆’。”下龙村*支部书记李向东说,下龙村距宜阳县城40余公里,先前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和种植农作物。
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孙金凡说,在工厂筹建的过程中,有不少村民“慕名”来咨询,希望能在家门口找一份工作。于是下龙村村民就成了“盲盒”背后的主力*。
“盲盒火了,我们的日子也红火了。”工厂加工部主管张百岁说起自己的工作,笑得合不拢嘴。年轻时,他因意外烧伤致残后回村,靠务农养活全家人,日子过得紧巴。村里建了“盲盒”工厂后,他很快成了厂里的“灵*”人物。如今,无论是配料和泥,还是掌握火候,他都得心应手。
“建了‘盲盒’工厂后,不仅解决村里留守人员的就业问题,村民天天接触文创产品,现在说起武则天金简、杜岭方鼎等文物头头是道,邻村都说俺村越来越有文化了。”李向东说。目前,下龙村30多人实现了就业,工人月均收入近元。
“大家加把劲儿,把最后一批盲盒推进烤房,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了。”脸上挂着汗珠的张百岁一边给大家伙儿鼓劲儿,一边用力将架子推进烤房。
走近烤房,热浪扑面而来,又有一批盲盒即将“出炉”,将中原文化的精巧装进“河南土”,成为更多年轻人的文化“惊喜”。添加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