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与疾病数据库,运用网络药理学工具筛选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主要有效成分与作用靶点,分析作用靶点的分子机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关系网络。采用体内外实验验证清肝化瘀颗粒核心有效成分苦参碱对肝癌细胞学行为的作用,并检测苦参碱对核心靶点及主要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结果共筛选出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潜在作用靶点86个,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作用靶点共涉及生物过程20种,细胞组成15种,分子功能20种,以及信号通路20条。利用构建的“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发现清肝化瘀颗粒主要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及苦参碱对肿瘤蛋白p53(tumorproteinp53,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VEGFA)及G1/S期特异细胞周期蛋白D1(G1/S-specificcyclinD1,CCND1)等核心靶点参与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等与肝癌有关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发挥治疗肝癌的作用。体外实验发现,清肝化瘀颗粒有效成分苦参碱以剂量相关的方式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并能调节肝癌细胞氧化应激胁迫标志物,同时可对TP53、VEGFA及CCND1等核心靶点的表达量进行调节。肝癌荷瘤裸鼠实验发现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HepG2荷瘤裸鼠具有抑瘤作用,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同时能调节线粒体自噬及线粒体分裂2种线粒体稳态调节过程相关蛋白的表达量。结论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主要机制包括以槲皮素、木犀草素及苦参碱为代表的多成分,以TP53、VEGFA及CCND1为代表的多靶点,以细胞凋亡、线粒体稳态及氧化应激为代表的多通路调节的系统性、协同性作用。
肝癌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第6大常见癌症,其致死率位居全球第4[1]。我国是肝癌大国,在全球肝癌的发病中,肝癌的发病率为46.6%,病死率为47.1%[2]。在我国肝癌的年龄标准化的5年生存率仅为12.1%[3],因此,我国的肝癌防治工作在全球肝癌的防治工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肝癌起病隐匿,致死率高,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进展至中晚期,其发病率与死亡率之比接近1,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广泛的医疗负担与社会负担[4]。外科手术切除目前仍是肝癌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但是这种治疗手段对肝癌患者所处的分期与肝脏功能要求较高,且受到远期疗效与复发风险的局限[5]。因此,继续探索与研发有效的肝癌治疗策略很有必要。随着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传统中医药参与到癌症临床治疗的各个阶段[6],发挥着减轻治疗手段的*副反应、提高癌症治疗效果、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提高癌症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等重要作用[7-8]。清肝化瘀颗粒是本课题组将多年肝癌临证经验总结的经验方,由*芩、苦参、白术、莪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三棱及甘草8味中药组成[9],临床实践显示出较好的肝癌治疗效果[10],前期的临床前研究也揭示了其在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中可能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机制[11-12]。清肝化瘀颗粒组方有效成分众多,作用靶点与靶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机制复杂,其在抑制肝癌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尚待阐明。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工具预测了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潜在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清肝化瘀颗粒主要有效成分苦参碱的作用及其对核心靶点的调节作用,旨在揭示清肝化瘀颗粒在肝癌中发挥治疗效果的可能有效成分及其分子机制,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靶点的收集与筛选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