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医院咨询 http://m.39.net/disease/a_8593664.html目前,我国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与大农业和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率相比差距较大,除个别品种、区域、环节外,总体处于“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的状态。加工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更是“短板中的短板”。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破解?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寻医问药”,看看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加工机械化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郑志安会开出怎样的“药方”。
困境:
基础薄弱 分类研究不足
“目前,我国中药材加工机械化技术研究基础非常薄弱。总体来看,大部分中药材品种的产地加工没有摆脱以人工为主、设备设施简陋、加工规范性差的困局。”郑志安一针见血。
问及导致薄弱的原因,郑志安指出,我国中医药系统从事中药资源、传统炮制工艺以及药物的药效学、*理学方面的研究多,产地加工技术研究与传承不足,而农业系统从事中药材加工技术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匮乏。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相关研究机构及学者虽逐渐增多,但由于中药材的特殊性,大多数研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色性和品种导向性,缺乏交流条件,共性技术与知识的积累发展缓慢。加工机械装备应用方面,目前主要是借助大农业的成熟做法,由药材经营者主导,重点
“除了研究基础薄弱,目前加工机械化的分类研究也不足,阻碍了共性技术的创新。”郑志安说,目前中药材主要以入药部位为分类原则。这种分类方式有利于我国实现中药材的培育、种植、生产、销售、流通、输出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使得传统中药材以质论价有据可依。但是并不一定适合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尤其在探索加工过程与药材品质形成的关系上,应该以药材品质形成机制为基础,建立科学分类原则,提出适用性技术及创新共性技术,探寻适宜中药材加工机械化的发展路径。
对策:
“药”定位 谋合作 立标准 促协同
上述困境该如何破解呢?郑志安建议,中药材加工机械化研究要坚守“药”的定位。中药材产业是上联农业、下联医药的特殊产业,商品药材以药性、药效为核心,追求品质、质量与产量的平衡,而药性、药效主要依赖次生代谢产物,一般需要靠逆境或胁迫条件积累。因此,研发中药材加工机械,应密切
“其次,还要建立多学科交叉、产学研协同的合作机制。”郑志安说,尽管中药材炮制加工历史悠久,但一方面由于文化之殇及传统技艺失传,目前懂药性、精于加工炮制的老药师越来越少,传承非常不足。另一方面,现代加工技术融入中药材产业的历程比较短,药材行业内机械装备研究机构及人员少,经验不足,而机械装备制造业又普遍缺乏中药材生产的相关知识,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
“因此,要想加快加工机械化进程,迫切需要融合中药材和农业装备行业力量,建立多学科、产学研协调的合作机制。”郑志安建议,国家及地方行业协会或学会、国家及地方中药材体系应该承担起平台建设作用,协同药材种植、药材加工、装备制造、药性药理等专业技术力量与加工企业、制造企业合作开发相关技术与装备,这样才具有适用性和生命力。
目前,业界普遍存在着“重规格、轻质量,重产量、轻品质”的生产经营习惯。“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当下亟须建立质量、品质优先的生产管理标准体系。”郑志安说,在制定标准时,应注重体现感官与理化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它们之间应该能相互解释或背书,这样有利于评价与区分不同的等级差异,体现道地性、区域性,也有利于品牌的构建。此外还要明晰软件(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以及生产环境)与硬件(核心技术、装备)协同支撑的关系,并体现在标准的建立中。加工装备适宜走定制化的发展道路,借助专用性强、技术外溢弱、适用性好等特点,也有利于标准建立与品牌提升。
最后,中药材加工机械化还应立足产地加工,联系上下游产业,运用技术、标准和制度等手段,强化产业链的技术经济联系,提升产业价值的协同性。“比如说,金银花80%的成分都是水分,如果在干燥的同时把蒸发的水分收集利用起来,制成金银花露,就可用于杀菌或美容消炎等用途。”郑志安告诉记者,而且金银花的叶和梗都需要加工,用于饲料或其他用途。因此,同一个品种可进行多方位加工并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中药材加工机械需要建立全产业链全方位的加工体系,并且与不同品种的药材特性相配套,加工工艺和加工机械互相融合,才能带来整个产业的进步。”郑志安说。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