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钢:以强科技强工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图为酒钢集团东兴铝业公司生产现场。
酒钢集团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结合起来,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行动为主要抓手,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力,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用生动的酒钢实践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在实处。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
11月26日11时11分,随着电脑远程操作,酒钢集团2号焦炉成功点火烘炉,标志着省列重大续建项目1号2号焦炉优化升级建设项目离投产出焦目标更进一步。
酒钢集团结合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实际,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成功开发H第四代核电快堆用不锈钢,产品已供货霞浦核电快堆示范项目;高端剃须刀片用超高碳马氏体不锈钢6Cr13产品成功替代进口材料应用于国内诸多一线剃须刀品牌,市场份额占到80%以上;不锈钢产品在5G基站、新基建、天然气输送、石油化工行业等领域取得突破,拓展了产品市场渠道……”酒钢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酒钢集团大力推动新产品新材料研发,加快了不锈钢、锌铝镁、镀锌板、彩铝板等成熟优势产品规模化生产,培育壮大了核电用不锈钢、氢燃料电池用不锈钢、单零铝箔坯料等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质量、规模、效益同步提升。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今年四季度以来,酒钢集团累计科技投入6.02亿元、强度达3.07%,开展重点技术经济指标攻关22项,实施科技项目项。“科技元素”在关键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间耦合创新等领域“遍地开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下一步,酒钢集团将继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品研发和科技攻关,深度参与甘肃省创建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酒钢集团科技信息部总经理秦俊山坚定地说。
图为酒钢集团生产现场。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月10日,投资13.5亿元的浙江甬金年产22万吨精密不锈钢板带项目在嘉峪关嘉东工业园区开工建设……自钢铁主业引进第一个延链项目后,酒钢集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华润电力、杭州锦江等一大批企业投资发展,累计对外签订各类合作协议20余份,涉及资金近百亿元。
在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中,酒钢集团以更大力度落实“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齐抓,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改旧育新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钢铁产业加快选、烧、焦、铁、钢、材主体产线工艺装备淘汰置换和迭代升级,加快推进浙江甬金精密不锈钢板带等金属加工产业链条;推动钢铁产业钢后工序重组优化,重点打造碳钢和不锈钢新材料公司。
——有色产业开工建设陇西11万吨/年高端铝合金生产线项目、30万吨/年阳极碳素项目,加快推进与河北文丰合作的万吨/年氧化铝及新材料生产项目、与宝武铝业合作的30万吨/年热轧用多规格高精度铝合金扁锭项目,着力延链补链;加快发展冷轧等铝材精深加工,推动天成彩铝公司向“新材料”公司转型,形成高端化集约化的新型铝材发展基地。
——电力能源产业加力提速万千瓦智慧电网及新能源就地消纳示范项目和能源结构布局调整,加快推进金塔白水泉光伏项目、玉门红柳泉风电项目,加快建设酒钢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风光火多能互补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利用河西地区打造新能源上下游产业聚集区的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
除钢铝电主业“主动发力”外,酒钢集团其他产业领域也围绕强工业积极作为,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信息技术等五个产业链,争取“十四五”末至少形成2条50亿元以上产值规模的产业链。
酒钢集团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窦敏瑞说,酒钢集团将努力做好“产业转型、结构升级、要素聚集、链条锻造”四篇文章,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努力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图为酒钢集团悬浮磁化焙烧项目。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集中优势力量破解技术难题,把成果转化成实效,把产品转化成产业,把“盆景”变为“风景”。
聚焦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突破发力,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做大钢铝主业,切实提升各产业经济运行水平。
……
通过大力实施强科技、强工业行动,酒钢集团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实现了扩量提质增效目标——
四季度以来,酒钢集团收入、产值、利润全面完成计划,其中产值完成.7亿元、超计划9.0%,利润总额完成4.5亿元、超计划14.3%,各项生产经营指标顺利实现。
面向未来,酒钢集团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努力在强科技中打造国有企业科技攻关重地、原创技术策源地,在全省强工业的大局中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俊勇)
黄沙地铺出碧空蓝——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见闻
光伏矩阵中的巨幅“马踏飞燕”图形。武威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初冬时节,在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鳞次栉比的光伏发电矩阵一路延伸,为广袤沙漠披上层层蓝色“盔甲”,场面蔚为壮观。
在华能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固定支撑架、安装光伏组件等作业。“项目规划直流侧装机容量兆瓦,今年4月开工建设,目前光伏场区内建设工作已完成85%。”华能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黄恩铎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负责人张克伟介绍,今年以来,华能兆瓦光伏发电、华电兆瓦光伏治沙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截至目前,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8家光伏企业实施的9个光伏项目累计完成场平亩,桩基础施工兆瓦,安装支架兆瓦、组件兆瓦,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38亿元。
光伏照亮治沙路,功在当代利千秋。“园区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万吨,年节约.57万吨标煤,治理沙漠43万亩以上,逐步让沙海变绿洲,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治沙样板,为凉州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谈及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建设前景,张克伟信心满满。
工人在安装光伏组件。武威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近年来,凉州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布局打造百万千瓦级新型能源基地,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绿色之路。利用腾格里沙漠50万亩未利用国有土地,规划建设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总装机容量1万千瓦,园区以光伏产业为核心,“光伏发电”“沙漠治理”等为重点,采取“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方式,运用跟踪式支架、双面双玻组件等新技术,实现土地综合利用,最大程度放大基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雪后的光伏矩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奉乾摄
为确保新能源项目顺利建设投产,凉州区成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按照“一项目一专班”,严格落实“六个一”包抓责任制,建立“四个一”推进机制和“周月季”三级调度机制,从项目立项、建设、投资、接入全过程跟踪,积极协调项目建设,在用地、融资、用工、用能等方面全范围保障,现场办公、蹲点服务,督促企业加强施工力量,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自项目开工以来,凉州区政府和园区为我们公司提供了大力支持,协调解决人员材料机械进场、生活物资保障等问题,保障了项目有序推进。”黄恩铎说,公司将在保证零安全事故的同时,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尽全力把华能武威光伏项目打造成沙漠光伏的精品项目、示范项目。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凉州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凉州区发改局局长周万永说,凉州区将抢抓省上打造河西地区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电基地战略机遇,全力推动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建设,同步建设水、电、绿化、通讯及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专班跟进服务机制,围绕项目建设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加快推动园区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全力助推“六个新武威”建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奉乾通讯员张婷魏晓莹)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雷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