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银花别名山花、南银花、山金银花、土忍冬、土银花
山银花在华南地区野外山林生长。木质藤本,长2~5m。树皮黄褐色渐次变为白色,嫩时有短柔毛。叶对生,卵圆形至椭圆形,长4~8cm,宽3.5~5cm,上面绿色,主脉上有短疏毛,下面带灰白色,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冠管状,长1.6~2cm,稍有柔毛,初开时白色,后变黄色。花期6~9月,果期10~11月。灰毡毛忍冬呈棒状而销弯,长3~4.5cm,上部直径2mm,下部直径1mm,表面绿棕色至黄白色。
总花梗集结成簇。开放者花冠裂片,不及全长之半,质稍硬,手捏之稍有弹性,气清香,味微苦甘。主要成份为绿原酸、木犀草苷等。
山银花是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或黄褐毛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生于溪边、旷野疏林下或灌木丛中。产于我国南方各地。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
山银花正名为:菰腺忍冬Lonicerahypoglauca华南忍冬Loniceraconfusa。
发展历史
在民间、历史和现实中,“金银花”这个名字所涵盖的植物,是“开出黄白两色花”的整个忍冬科植物的总称。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心中的金银花,是指当地所产的一种或几种忍冬科植物。“金银花”这一名称的通用性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一致认可。
“山银花”之名首载于年版《中国药典》,属于植物名称而非药物名称。年版《中国药典》认为年是特殊历史时期,所载内容不严谨,为了强调所谓“道地性”,于是将忍冬科的几个药用植物分开成两个药物名称,即金银花、山银花。在金银花项下只载忍冬,而在山银花项下收载了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
版与现行版《中国药典》对山银花与金银花进行的分别,没有充分考虑到历史和民间习俗,开了不正当竞争的口子,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
建议版《中国药典》将山银花项下的植物种与金银花项下植物种合并,统称为金银花,或二者均不使用“金银花”之名。同时,在还没有充足事实证明山银花与金银花药用价值、安全性不同之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使两者能够通用,以消除管理混乱和市场不良竞争
年11月初,国家食药监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