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大学,就拿着41元开始打拼,后来凭借一己之力让大半个中国的男人为他买单。他就是飞科剃须刀的创始人李丐腾。
李丐腾出生于温州永州的一个贫困小山村里,对于那里的人来说,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走出大山,走出贫困。深知这个道理的李丐腾,从小就认真的读书,后来考上了温州大学。但是由于家里实在是太困难了,无力负担他的学习和生活的费用,于是李丐腾就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求学失败之后,李丐腾就拿着母亲给的41元去温州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
到了温州市之后,李丐腾在一家鞋厂找到一份仓库管理员的工作,月薪。可是做了几个月之后,李丐腾就觉得这份工作没有前途,于是他便跳槽到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厂工作。由于李丐腾脑子快、手脚灵巧、责任心强,所以他很快的就成为了修理厂的一把好手。后来他又觉得这份工作没有前途,于是又离开了摩托车修理厂当起了小贩,卖起了太阳镜。当然了,做了几个月小贩之后,他又因为觉得没有前途而放弃了。
接连做了好几份工都没有好结果,李丐腾决定找一个行业稳定下来,于是在年的时候,他进入了一家剃须刀厂,做一名电路板焊接工。这次的工作,李丐腾觉得十分的满意,并且也很快的上手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家工厂却在他上班三个月之后就解散了,于是李丐腾只能再找工作,去了另外一家日达剃须刀厂。
日达公司的工资高,一天能挣到三四十块,一个月就可以赚到一千来块了,所以为了多赚点钱,李丐腾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加班赚钱。后来由于技术上十分的出色,老板十分的看中他,很快的就从一个小员工晋升为工厂的主管,主要负责技术上的事情,另外还管理着二三十名的员工。
正当李丐腾在日达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剃须刀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价格战,导致该工厂的剃须刀批发价从27元暴降至13、14元。李丐腾觉得想要摆脱价格战,就必须要做品牌,所以他就把想法告诉了老板。可是老板却不同意他的想法,因此便拒绝了。
无法说服老板的李丐腾就离开的日达,用赚到积蓄进入了剃须刀配件行业,专门为剃须刀长提供网片。于是在年的时候,李丐腾就靠着这个小生意赚到了十多万元。
有了资金和技术之后,在年的时候,李丐腾就创立了飞科电器。不过当时剃须刀行业基本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飞利浦等外资大牌占据着高端市场,一个是国产厂家占据低端市场,所以当时的剃须刀市场基本达到了饱和。
正当李丐腾一筹莫展的时候,却发现高端剃须刀的用户体验虽好,但是价格太贵了,一只剃须刀就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而低端的剃须刀虽然便宜,但是用户体验感很差,还被消费者戏称为“拔毛机”。得知这个现象后,李丐腾觉得这是个商机,于是就琢磨自己能不能做一款剃须刀,走中端市场,这样的话既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价格又是一般消费者可以承受的范围。
于是李丐腾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做出了9套模具,又采购了上等国产零配件,终于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只双头剃须刀。产品研发出来之后,李丐腾就拿到义乌推销,每只的定价为37元,可是当他拿着产品去推销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个经销商愿意去代理他的产品。无奈之下的李丐腾只能祭出绝招:卖不出去就不用付钱。经销商们看到李丐腾的执着,再加上没有代理风险,于是就同意尝试代理一下。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的销售却缔造了一场财富的传奇。该产品十分的受欢迎,于是李丐腾就接到了经销商们打来的订货电话,为了让经销商多订货,李丐腾还玩起了“饥饿营销”。这样的营销方式,逐渐的打响了飞科的志知名度,前来订货的经销商也越来越多。
不过随着生意越来越好,问题也接踵而来。由于销量猛增,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李丐腾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摆脱困局,他四处寻找大型代工厂,最后相中了两家年产值几千万元的剃须刀厂。
然而面对李丐腾的合作意向,代工厂的负责人却表示,一旦双方合作,飞科的产能会迅速提升,占领整个义乌市场,而他们则处于越来越被动的状态,万一哪天李丐腾抛开他们,他们的工厂岂不是废了。后来为了消除代工厂的顾虑,李丐腾将自己核心生产设备交给了对方,因此才打消了顾虑。
代工厂的问题解决了,出货问题又出现了。因为飞科都是通过代理商出货,自身并不接触终端市场。但是他觉得这个方式并不适合飞科,于是他就拓展出了新渠道,提出了“超市计划”。从此之后,飞科就形成了以商超为主、以经销商为辅的渠道体系。
而后,为了提高知名度,李丐腾还斥巨资在央视*金时段打广告。到了年的时候,除了央视之外,还开始在各省卫视做广告,每年的广告费就达到了数亿元,以至于飞科剃须刀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了。
截至年的时候,飞科剃须刀销售量高达2.7亿把,由此推算,每两名中国男士就拥有一把飞科剃须刀。
年,李丐腾带领飞科成功上市,上市之后的李丐腾财富值高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