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苹果汁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健康食品制造与安全控制工程研究团队发表研究性论文。该研究筛选出具有调节血糖功效的益生菌发酵乳杆菌,然后利用发酵乳杆菌发酵苹果汁,制备得到具有生物活性、降血糖功效及抗氧化活性的益生菌发酵苹果汁。该项研究为普通农产品的功能化加工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空气中采水沙漠里种菜
沙特科学家利用一种独特的水凝胶,发明了一个太阳能驱动的系统。在沙漠中,该系统展示了在发电的同时,如何利用空气中的水成功种植菠菜。
在试验过程中,这块与学生课桌桌面大小相似的太阳能电池板共产生了瓦特/小时的电力,60颗菠菜种子中有57颗发芽,正常生长至18厘米。总的来说,在两周时间内,大约有2升水从水凝胶中冷凝出来。
来源:中国科学院
金银花种植加工过程典型农药的残留降解及转化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质量与品质综合评价岗团队以金银花种植过程中11种常用的杀虫剂、杀菌剂和杀螨剂为对象,系统研究并揭示了金银花从田间到人体摄入过程中化学农药残留行为机制,研究发现,金银花加工过程中,日晒方式农药富集率显著低于阴干和烘箱干燥两种方式;农药的辛醇-水分配系数、水溶性和熔点是决定金银花干燥及煎煮过程中农药残留转化关键影响因子。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温度调控稻瘟病发生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病原菌互作团队,揭示了温度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机制。该研究利用水稻-稻瘟病菌系统,解析了温度调控植物抗病原真菌的机制,结果显示,22℃时茉莉酸合成减少,导致水稻基础抗性降低,稻瘟病菌侵染增强;而在28℃条件下,稻瘟病菌诱导茉莉酸的合成,并激活茉莉酸信号途径,提高了水稻对稻瘟病的基础抗性水平,抑制稻瘟病的发生。进一步试验表明,施用茉莉酸甲酯是温暖环境下提高稻瘟病抗性的有效策略。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大”
“农大”是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选育的高产、中强筋、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年完成了河北省冀中南水地组区试,目前已通过河北省小麦审定(冀审麦8034)。该品种主要特征特性如下:半冬性中早熟品种,生育期.8天,较对照衡晚熟0.2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长势好,分蘖力强;株型较紧凑,株高76.0cm左右;纺锤穗,长芒,白壳,白粒色,硬质,籽粒饱满;亩穗45万左右,平均穗粒数35.6粒,千粒重42.9g左右;抗旱性好;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测定中心测定,容重g/L,粗蛋白质(干基)13.2%,湿面筋含量(14%湿基)28.7%,吸水率63.6%,稳定时间23.4min拉伸面积90cm2,最大拉伸阻力EU,为高产、中强筋小麦品种。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高水肥地块种植。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冬小麦生物量估测模型
3月9日,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在线发表。该成果针对作物产量性状相关的地上部生物量这一重要农学参数,利用观测收集的黄淮海冬小麦主产区近10年田间定位观测实验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多种表征作物物候相关的参量,并将其与遥感信息共同建立了具有农学机理的反演模型,构建了适合全生育时期的冬小麦生物量估测模型,较好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业定量遥感中多生育期作物参数反演模型难统一的难题。
来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高效制备基因编辑猪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科技创新团队联合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动物基因组研究中心,成功建立了一种名为报告RNA富集的双引导RNA核蛋白的高效编辑技术体系,可用于快速制备无外源DNA基因编辑克隆猪,并利用该体系首次成功获得了WIP1基因编辑的雄性繁殖障碍模型猪。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四川首次成功创制六种基因编辑猪
四川农业大学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创制了6种基因编辑猪,包括骨骼肌生长(FST和ZEBD6基因)、脂肪沉积(PTRF基因)、代谢能力(ASGR1和FAH基因)、“红肉”食用安全性(GTKO基因),开创了对川猪进行有目标的分子设计育种、改造乃至猪经济性状(生长速度、瘦肉率等)精准定向改良的先河。四川农业大学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联合科技攻关,首次成功建立当前世界家畜干细胞传代次数最多(次以上)、可进行多次基因编辑操作的猪原肠化前上胚层多能干细胞。该干细胞系可多基因编辑,周期短、效率高、耐受性好,极大缩短获得多基因编辑克隆猪的时间和成本。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