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中山中路-号,
是泉州最知名的理发厅之一——
大上海理发厅,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
一直站在泉州时尚潮流的前沿,
当年的青年男女,
做完头发,走出大门
顿时就会觉得自己是泉州街头最靓的人
旧时光在这里凝固
当年基督教泉南堂的大门还未改造,南侧就是三个店面的大上海理发厅。
走进大上海理发厅,墙上挂着“大上海迎客厅”的横幅,*底红字,用的是几十年前流行的字体,这种真实的怀旧气息,远非刻意打造的复古气氛所能媲美。
理发厅二楼也曾设有理发位,只是面积较小,如今已停用,一楼南洋风味的木天花板下,是几个华生牌老风扇,夏日里依然在输送清凉。
理发厅内,旧时光似乎在这里凝固,老式的理发厅专用转椅、老吹风机、老剃须刀,再加上一台播放怀旧音乐的音响,让人瞬间感觉重回几十年前。
上海制造的“蝴蝶”牌理发椅,几十年前从上海托运过来,质量牢靠,如今仍在使用,按一下开关,还可以放平,方便顾客采耳修面。
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回忆说,记得小时候的理发费是大人一毛五分钱,小孩一毛钱,这种“蝴蝶”牌理发椅调节到倾斜角度后,顾客躺着微闭双眼,剃头师先从温箱里拿出热毛巾,往客人脸上捂着,再涂上白色的剃须泡沫,使脸皮温润光滑,然后慢慢地刮着脸毛,掏耳朵,这种舒服感没有亲临是难以体会的。理发店也是街坊邻居的“新闻中心”,哪家生了小孩,哪家娶了媳妇,哪里有突发事件都在这里传播。
这支万里牌电吹风,用了30多年,插上电还能用,风力自然比不上如今的电吹风,但柔和的风力,让师傅们打理起发型来更趁手。
剪发、烫发、吹发,这些都可以用店内的老工具来完成。
最早来自“三刀走天下”
今年96岁叶梅芳看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家属说,当年她也是远近闻名的水查某(美女)。叶梅芳曾经是大上海理发厅的大股东,见证了“大上海”数十年的风风雨雨。
这是叶梅芳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年轻时的叶梅芳,有着民国时期时髦女郎的洋气,还是泉州城内最早烫发的女性之一。(叶梅芳/供图)
叶梅芳是厦门人,上世纪40年代,20岁出头的她,和福州的丈夫郑依俤一起到大上海理发厅工作,这家理发厅是几位福州人合伙开的,其中一位股东是郑依俤的表哥,后来表哥另谋商机,将股份转让给了郑依俤和叶梅芳,在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之前,叶梅芳还被各股东推选为代表人。当时的股东们既是老板,也是理发师,每一笔理发费一半归自己,一半上交店里分配。
早在清末民初,福州人便以“三刀”(剪刀、菜刀、剃头刀)行走天下,无论是在闽南的泉厦漳,还是在东南亚甚至欧美国家,都有许多福州人开设裁缝铺、餐馆、理发店。中山路作为当年泉州最繁华的大街,自然少不了福州人的踪影,比如中山南路的福人颐餐馆、南国建成百货北侧的中国裁缝店等,大上海理发厅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通*巷口附近的开罗服装店也由福州人开设。
据叶梅芳回忆,当年中山路最为知名的理发店,当属基督教泉南堂附近的大上海理发厅、花巷口的乘风理发厅,还有水门巷口的东风理发厅,其中以大上海和东风档次最高。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之后,理发师也需要评级分配上岗,中山路仅有两名一级理发师,一位就是大上海理发厅的宋忠炎,另一位则在东风理发厅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上海理发厅一级理发师宋忠炎和股东叶梅芳夫妇。(宋振荣/供图)
档次的高低最直接体现就是理发费,大上海和东风的理发费是两毛五,其他则是两毛。
在中山南路长大的刘远双介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泉州比较正规理发店均分布在中山路上,水门巷口的东风理发厅经过改造后,以他的感觉,店容店貌比大上海更新潮,设备座椅更舒适,技术服务不亚于大上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不过已在十几年前停业,而大上海却一直经营至今,更有生命力。除了这两家最好的理发厅外,接着就是乘风理发厅和桐城饭店对面的一家较小规模理发店。理发师傅们手艺精湛,除了理发外,还会采耳修面,修面时有一种抖刀技术,一刀刀抖下去颇为吓人,皮肤却完好无伤。
理发厅以“大上海”命名,除了体现来自民国时期的时尚之都上海的味道外,很多细节都与上海有关,当年曾有一位上海理发师来店里培训员工,之后宋忠炎又随这位理发师前往上海学习,此外,店里的设备,比如座椅、理发工具、风扇等,大多从上海直接购回。
火钳烫头和手拉风扇
叶梅芳说,当年大上海理发厅买来上海明星们的画报,贴于店内,如果顾客是普通修剪,就按两毛五的价格收费,如果需要理一个时髦的发型,理发师们会根据顾客的头型、脸型,选择与明星类似的发型提供参考,收费稍贵,但效果会令顾客十分满意。
叶梅芳与宋忠炎的儿子宋振荣,退休前是集美大学教授,据他回忆,当年最流行的“烫发”,与如今用药水烫发不一样,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是真正的“烫”,用一根火钳加热,在头发受烫卷曲时打理出发型,现在看来这种烫法有点简单粗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技能真真切切为泉州爱美人士带来了时尚的体验。
这是当年烫发的火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泉州的青年男女们来到大上海理发厅,用火钳烫一个“菜花头”,走出店门就会感觉是这条街上最靓的年青人。
据“老泉州”廖福伟回忆,大上海理发厅曾引领泉州美发新潮流,当年泉州的摩登女郎,在这儿烫出新发型后走在大街上,会引发不少路人驻足欢赏,是当年中山路上的一道风景。
蔡永怀展示了当年真正的“烫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港台发型流行,他和同学小王(左)自制铁夹,放到煤炉上加热,自已烫头发,然后到中山路新华照相馆拍照,每当看到这张照片便会勾起对那段往事的回忆。
上世纪四十年代,泉州女性打扮还比较保守,叶梅芳是当年泉州最早烫发的女性之一,时髦的发型引来许多年轻女子仿效,大上海的生意因此也非常兴隆,宋振荣回忆说,小时候每到春节前后,是大上海生意最繁忙的时候,特别是除夕,父母要在店里忙到晚上十点后才能回家吃团圆饭。
叶梅芳的晚辈丘熙洽和丘鹰扬回忆说,最早大上海理发厅开设在如今店面的斜对面,陈光纯故居旁的服装店之前是鲤中米店,而鲤中米店之前就是最早的大上海理发厅,年门店扩充,搬到了如今的位置,先是一间店面,后来拓展到三间(中山中路-号),如今则是两间(中山中路-号)。
大上海理发厅最初开在如今店面的斜对面。
关于大上海理发厅,还有一种独特的设备,如今已难觅踪迹,但在老辈人印象中却十分深刻。
丘熙洽和丘鹰扬回忆说,在电力匮乏的年代,炎炎夏日里,在大上海理发厅最早的老店内,有一种手拉风扇,能给顾客带来非常惬意的享受。
民国时期的手拉风扇。(网络图片)
据丘熙洽和丘鹰扬介绍,小时候曾在店里尝试拉过这种风扇,大上海理发厅的风扇由6扇1米见方的蓝色厚布组成,通过滑轮连接绳索,绳索则在店门旁垂下,末端装有一个把柄,往下拉动把柄,绳索就会带动厚布,来回扇动,往下送风。夏日理发厅十分炎热,理发时还得披上一件罩衣,普通理发店的顾客理完发,往往汗流浃背,而大上海特意装了这种手拉风扇,还雇了一位驼背阿伯专门负责拉动风扇,带给顾客清凉舒适的感受,让大上海理发厅很受欢迎。这种风扇颇为费力,记得幼年的他们拉一会儿就会手酸。
丘鹰扬回忆说,这种风扇除了他在大上海理发厅亲眼所见外,只有在反映旧上海生活的老电影上见到过,可见当年这套设备与其他理发工具一样,都与上海的理发厅看齐,规格很高。后来店内装上了电扇,充满历史感的手拉风扇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欢迎年青人来学艺
赵江新师傅17岁当理发学徒,当年大上海生意火爆,想进来当学徒并非易事,一般先照顾店内理发师的子女,理发师退休后,再由子女补员,只有在人手紧缺的时候才招学徒。
在国营理发店时代,他和同一批的学员接受集中培训,手艺合格后再分配到各个理发厅,穿上工作白大褂,后来改穿蓝衬衣,看着就很专业,在大上海理发厅已工作几十年,他对这里充满了感情。
趁着空闲时间,赵师傅摆好木凳,搁上毛巾和磨刀石,一柄老式剃刀在来回打磨下,很快便锋利如新。
据赵师傅介绍,如今的大上海理发厅依然保持着最初的股份形式,由6个师傅轮流上班,来理发的顾客中,年青人比较少,虽然18元的理发费,相对于如今新潮的理发厅已经很有竞争力,但对他们的吸引力还是不够。
赵师傅表示,现在各种理发花样和概念层出不穷,师傅们坚守住传统的手艺,把每一位顾客服务好,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成就感。
虽然老店有老店的特色,但将来如何发展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如今店里师傅平均年龄较大,也没有年轻学徒,顾客许多是常年在此理发的老熟人,如何将这一近百年的老店延续下去,也是大上海理发厅的股东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中山路西侧金刚巷的第二饮服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平时主要负责物业管理和退休人员服务工作,对于大上海理发厅将来的发展,目前也拿不出具体的构想。
“如果能多招点年轻学徒,让老店后继有人,这是最现实的解决方法,我们一直欢迎年青人来这里学习扎实的理发技术,但是比较难招,这可能需要相关部门帮助才能完成。”谈到老店将来的发展,赵师傅不免有些担忧。
双箭牌老电推刀依旧好使,
爱华牌老音响还是动听,
店内林林总总的老物件
似乎在顽强地证明:
品质好的东西,
几十年后还会那么可靠,
一如老店精湛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