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忻城,神饱满,心知味
xincheng·
忻城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多,泥土少,虽然有一条红水河穿流而过,但是在绝大多数局部地势较高的山区缺水严重,民间流传“九分石头一分土”的说法。正是在这种气候多变,土地稀缺的山旮旯里,倔强地生长着各类植物和农作物。忻城人顺应道法自然,合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打造着物种丰富的人间美味。
△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吃,亦是一种农业行为,它以美食为载体,让人与土地产生了连接。在地小农从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到加工食物的传统手艺,都赋予了忻城本土食材丰富的故事内涵,传递着生活的精彩。
△图片拍摄?陈钦胜
要问忻城有什么好吃的,土生土长的忻城人总能如数家珍,除了土鸡、土鸭、土猪、山羊、小*牛、野生鱼等这些乡下土货,还有顺应地理环境,野蛮生长的糯玉米、金银花、野柠檬、佛手瓜等。传统手艺加工的食品就更多了:百合粉、土面条、五色糯米饭、红糖、油馍、糍粑、血肠(龙崩)、豆腐圆、荞麦饼、南瓜粥、豆腐粥、玉米粥、米饼、水糕等等。
△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寻味忻城·红糖
忻城红糖,古法制作。广西大面积种植甘蔗,忻城全县有60多家红糖小作坊,年产红糖多吨。到了收割甘蔗的秋冬季节,村子里的制糖小作坊也开始忙碌了起来。熬糖浆用的灶叫连环灶,下面连通着火,上面四五个锅头一起烧。熬糖师傅根据火大、火小的需要,要随时跟烧火的师傅喊话,控制火势。
△图片拍摄?陈钦胜
熬糖是一个体力活儿,要将蔗汁从第一口锅不断往下一口锅“赶”,内行人把这个动作形象地叫做“赶水”。这样在每个锅中,水分都会蒸发掉一部分,最后剩下浓稠的糖浆。有糖就容易糊锅,桂柳话叫做“哝锅”,所以要用木榔头不停地搅拌,如果掌握不好火候,整锅糖就会偏黑。什么时候起锅,只有经验老道的制糖师傅才知道。
△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打砂决定了红糖最终的品质,是否会有好的砂质结构,是否能出现漂亮的分层和砂线。所以这是制糖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一般由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把关。每逢谁家煮糖,风一吹,整个村子都闻到了。这个时候,总有很多人带着孩子“刚好路过”或者“正好有空来还东西”。调皮的小孩会用削好皮的甘蔗在熬糖的锅里沾上一圈糖浆,肆意品尝着这甜蜜的糖棒。
△图片拍摄?陈钦胜
经过榨汁、打泡、赶水、过滤、熬煮、打砂、定型等十几道工序,传统工艺的红糖可以上市了。
△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土红糖是未经提炼的粗糖,能保留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广西忻城的古法红糖有着“东方巧克力”的美誉,散布在各个村子里的老手艺人,一直传承着这项甜蜜的手艺。
寻味忻城·金银花
忻城县是有名的“金银花”之乡,年忻城县的金银花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每年的清明前后,漫山遍野的野生金银花竞相开放,山谷中香气袭人,蜜蜂彩蝶流连其间。
△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野生金银花要靠人工采集,不使用硫磺熏蒸,只依靠健康的日光把它晒干。金银花作为一种药用植物,性寒味甘,清热解*,抗菌消炎。
△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五色糯米饭
每到清明节、三月三歌圩节,四月初八糯米节,或者村里建房子下梁的时候,忻城人总要蒸上一大锅五色糯米饭,分享给大家食用。要蒸糯米饭那天,家人会提前用枫叶、*花、红蓝、紫蕃藤、羊肝菜等植物染料浸泡出液,分别伴着糯米开火蒸熟。
△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亲朋好友窜门,相互赠送自家做的五色糯米饭,礼尚往来,大家似乎总会觉得别人家的糯米饭更香更好吃。
△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糯米饭不仅跟节庆有关,也跟农事有关,一般过完四月初八,吃过糯米饭以后就要开始插秧种田了。
寻味忻城·油馍
忻城大街小巷的地摊上,这种用面粉包裹着酸菜、葱花或者饭豆的油炸圆馍随处可见。咬一口“咔嘣脆”,外酥里嫩,满嘴飘香。
△图片拍摄?陈钦胜
寻味忻城·土面条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地处南方一隅的忻城县福增村也有人种植小麦。
△图片拍摄?陈钦胜
每年的秋天,平整的田地收割完稻谷,免耕播撒麦种。小农从来不去干预它的自然生长,准备过冬的小动物吃去一些,剩下的就归农人了。待到来年清明前收割小麦,囤积起来准备做土面条。要是产量不高,村里土面小作坊的师傅,会开着三轮车,挨家挨户的收小麦。
△图片拍摄?陈钦胜
忻城土面条,以东河村的福增屯最出名。小作坊的面条师傅,手艺精湛,以南方家传品种的小麦为原料,采用土作坊工艺,日光晾晒,不需要加入多余的面粉改良剂。这样手工做出的土面条,颜色白里透*,入水煮熟以后,汤色清澈不浑浊,充满了浓郁的麦香味。
寻味忻城·血肠
新年将至,杀年猪的时候,主家会用小肠和新鲜的猪血制作血肠,忻城人称之为“龙bong”。
△图片拍摄?陈钦胜
其做法是将洗净的小肠待用,再将煮熟的米饭和上猪血、油炸、香葱,调好盐和油的比例,搅拌均匀,灌入小肠中。柴火灶,大铁锅,慢慢用水煮熟,期间还要用牙签扎破肠衣放气,防止爆裂。
△图片拍摄?陈钦胜
刚出锅热腾腾的血肠最受大家欢迎,用刀切一小段,一口咬下去,香气四溢,口感紧实,味道鲜美。
△图片拍摄?陈钦胜
血肠在外乡人看来,似乎属于黑暗料理,但它却是壮乡的有名小吃,是忻城人记忆深处念念不忘的味道。每每杀年猪的时候都会有这道菜,主家会分送给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众多美食,我们不能一一介绍。勤劳朴实的忻城人就是用身体耕耘土地,用手艺传承老一辈的经验和智慧,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坚守本土食材的家乡味道,在多元节奏的城乡中创造全新的风景。
△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食物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或者喜好问题,文化的力量也深深影响着饮食习性,忻城本地食物既是壮族人最明显而有力的社会印记,其消费程度更被视为生活风格的一种表征。欢迎来到忻城做客,亲自品尝那些味道独特、民族风格鲜明的壮乡美食,共同用味蕾,用心去感受那交织幸福与温暖的壮乡田园生活。
文字:陈钦胜
图片: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陈钦胜拍摄
编辑:广西忻城乐滩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
广西忻城乐滩国家湿地公园快来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