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全区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瞄准方向、精准发力突出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品牌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乡村经济活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1
走进柯坪县玉尔其乡玉尔其村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排排鸽舍错落有致,工人们正忙着给鸽子投食、喂水……一派繁忙景象。
玉尔其村村民有养鸽子的习惯,但受品种、数量和技术等方面限制,村民鸽子养殖规模小、收益低。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投入20余万元项目资金,整合毗邻县城的8.5亩闲置土地,兴建养殖场,鼓励*员致富带头人亚力坎木·赛买提牵头成立肉鸽养殖合作社。为提高肉鸽繁育成活率,工作队邀请县乡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到和田、喀什等地大型养鸽厂参观学习,为养殖增收保驾护航。
目前,合作社已繁育瓦灰、银王、白玉王等品种肉鸽余羽,解决5名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月收入余元。年底,村集体经济可按照合作社收益的13%分红,预计增收6万元。(阿克苏地区“访惠聚”办公室陈玉云、李风霞供稿)
2
过滤、预热、杀菌……察布查尔县爱新舍里镇乌珠牛录村“崔氏家庭农场”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使用巴氏灭菌锅对驴奶进行消*,将新鲜的驴奶装入包装瓶内,存入冷冻室等待配送。“现在平均一天可以挤奶60公斤,因为奶源新鲜、质量有保证,所以供不应求。”农场负责人崔成仁说。
年,多年种植小麦、玉米的崔成仁参加村里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了解到养驴市场前景广阔,投资风险小、利润回报率高,便有了养驴的想法。察布查尔县民*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主动与他对接,将80亩村集体土地承包给崔成仁养驴。从喀什引进头驴后,崔成仁建立了“崔氏家庭农场”。
工作队邀请养殖技术员“点对点”对农场进行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科学指导,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帮助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和销量。如今,农场驴养殖规模扩大到0头,年收入达万元以上,带动周边20名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以前我是一个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现在每月收入0元以上,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在家庭农场务工的马克沙古丽·巴孜力别克高兴地说。(伊犁州“访惠聚”办公室巴紫君供稿)
3
走进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镇塔桥湾村“户外家园”苗木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鱼菜共生”项目基地,秋葵、西红柿、甜瓜、*瓜等蔬菜长势喜人。与普通大棚不同的是,这些蔬菜不是生长在土壤中,而是种在铺满火山石的栽培床,菜地旁边的鱼池里,一尾尾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弋。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园林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探索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年初,合作社社长魏永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前往山东青岛实地考察,引进“鱼菜共生”系统,成立专业合作社并开展试验示范。
“养鱼水经过过滤和微生物分解,作为‘肥料’提供给蔬菜,被蔬菜吸收过滤后干净的水流回鱼池供鱼儿生长,整个种养过程不需要施肥和换水,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种植、养殖效益。”魏永年说,“去年在合作社大棚养殖罗非鱼获得成功,蔬菜种植效益也不错,是普通大棚的两倍多。”
目前,合作社已有“鱼菜共生”大棚余亩,今年预计收入万元以上。工作队和村“两委”计划引导更多村民学习“鱼菜共生”种植养殖技术,打造集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基地,让智慧农业助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乌鲁木齐市“访惠聚”办公室左琪、刘玉芬供稿)
4
来到叶城县萨依巴格乡古勒巴格村“七仙园一家亲”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车间内工人们一字排列,在生产线上忙着准备料胚、冷榨、过滤、检验、储罐、装瓶,熟练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
古勒巴格村是核桃种植大村,为提高核桃种植效益,助力村民增收致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核桃深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引进食用油加工企业,于年建成占地平方米的厂房,着力打造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年成立合作社,主要生产核桃油、胡麻油等产品。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工作队邀请中国农科院专家到村指导产业发展规划,利用中国—亚欧博览会等展会推广宣传特色产品。如今,合作社的产品已走进叶城县各大商超,并远销山东、辽宁、河南等地,去年营业额超过万元,合作社还吸纳17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元。(喀什地区“访惠聚”办公室任琪琪、*玲供稿)
5
走进阜康市城关镇头工中心村,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阜康市卫健委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一起忙着采摘、分拣、搬运、装箱,一辆辆装满西红柿的运输车将发往上海、广州、郑州等地。
头工中心村村民过去种植小麦、玉米、葵花老三样,工作队和村“两委”根据当地土壤、光照、水资源等优势,调整种植结构,鼓励种植能手田多文试种晚熟西红柿亩,帮助他成立“多文”晚熟西红柿专业合作社,注册“头工牌”无公害晚熟西红柿商标。
今年初,工作队争取项目资金48万元,修建占地平方米,集保存、分类、过磅、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分拣工棚,为村民增收致富“加码”。目前,头工中心村西红柿种植面积亩,年产量1.2万余吨,带动全村余名村民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年收入2.2万元。(昌吉州“访惠聚”办公室*荣、古丽米娜·阿不都、段祺沛供稿)
6
走进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下阔什巴格村的家具装配产业园,一块块板材经过喷胶、压模、封边、雕刻等10多道生产工序,制作成床、衣柜、办公家具等,销往巴州各县市及南疆部分县市。
下阔什巴格村有多家家具作坊,为整合家具制造资源,实现抱团发展,库尔勒市委统战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拿出余亩村集体土地,申请项目资金1.14亿元,打造家具装配产业园,建设标准化厂房24座,于今年7月17日投入使用。为附近乡镇村民购买家具提供了便利,节约了资金。
企业中70%的员工来自当地村民,通过岗前培训、试用,再“双向选择”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园区企业吸纳余名当地村民就近就地就业,人均月收入3元。(巴州“访惠聚”办公室莘冰茹、耿姗姗供稿)
7
眼下,正是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克其来村千亩金银花的丰收季,随处可见提篮背篓的“采花人”手脚麻利、有条不紊地采摘着金银花,干劲十足。
克州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调整种植结构,集中流转1亩土地打造千亩金银花种植基地,从山东引进“北花一号”金银花品种,带动村民成立“金古丽”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邀请南京农业大学和山东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入社农户余户,通过金银花种植、管理、采摘,可提供季节性务工岗位余个,让村民实现稳定增收。
“金银花是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种植项目,今年是种植第一年,现在金银花生长状况良好,产量也达到预期,我们已与内地收购商取得联系,预计10月进行收购。”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成武说。(克州市场监督管理局驻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克其来村工作队周慧,克州“访惠聚”办公室白静供稿)
编辑:刘国庆
责任编辑:张雪峰、刘国庆
审核:曹慧娟
奉献、阳光、青春飞扬~农村致富带头人闯出增收新路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