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吗 http://pf.39.net/bdfyy/文学探照灯
今日看点(点击查看)作家韩松谈科幻文学中的疫情主题
达·芬奇特展创卢浮宫主题展人数纪录
拉美新锐作家讲述生命的滋味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集体进入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慢生活”,不断刷新的疫情地图,缓慢下降的数字,前方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奋勇拼搏,后方社会各界的全力援助……在这一段日子里,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同呼吸,共命运”。自古以来,人类与灾害的对抗从未停止,而这也正是文学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文学与社会现实、文明进程的紧密相连和心气相通,是记录历史细节、抵抗遗忘的价值所在。本报记者采访了蒋登科、张定浩、吕永林、宋小词等作家、评论家,他们从自身的阅读和写作出发,思考疫情之下的文学书写。正如诗评家蒋登科所言:“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笔,真诚而善良地写出我们内心的感动和思考,写出我们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同胞的敬意。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作品或许不能成为诗歌史上的经典,但一定能够成为历史的组成部分,记录下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感受,记录下人们的心理和情感。”
蒋登科:需要时间,从海量作品中反复遴选
对于诗歌,我们不能把它和现实的关系理解得太狭隘。一个诗人,如果仅仅描述外在现实,而没有融入自己内心的深度体验,往往难以创作出动人的诗篇。
”
Q
这段时间,每个人都被动地席卷于大量庞杂信息,也涌现了大批作品,其中诗歌和纪实文学首当其冲。从评论家的角度而言,为什么诗歌屡在抗灾事件中成为文学力量的号角?
蒋登科:在所有文学样式中,诗歌应该是最敏锐的文学样式,它可以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事件中的细节、心理、情感的变化,可以超越时空地抒写诗人的情感,再加上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一定的旋律感,更易于和读者的内在情感合拍,也就更容易传播,所以在每次重大的事件中(不只是抗灾事件),诗歌往往都在文学中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扩而言之,在整个文学甚至社会思想的变革中,诗歌在很多时候都扮演着开路先锋甚至预言家的角色,记录了人们情感、思想、心理的细微变化。
Q
此次疫情抗击涌现的诗歌中,是否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家作品?
蒋登科:现在的媒体太多了,每天通过各种媒体发布的诗歌作品不计其数,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我不可能读完,我读到的有些作品显得口号化,概念化,比较空洞,能够触动内心的作品并不是很多。我想,要梳理出具有艺术特色而又能够触动内心的作品,还需要一些时间,需要大家一起从海量的作品中进行反复的遴选。武汉东湖樱花园
Q
这次抗击病*的文艺界反应,会让很多人联想到汶川地震时期喷涌而出的诗歌创作,在你的观察中,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异同?
蒋登科:抗灾主题的诗歌都和灾难本身有关联。此次疫情和汶川地震存在很多不同。灾难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诗歌在主题、情感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汶川地震时候的诗歌主要体现为对死者的悲悯、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救援者的赞美。此次诗歌,除了这些方面的主题,还有一些质疑管理者、质疑人类自身的作品,也有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在主题上显得更多元一些。
Q
从“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角度,呼唤诗歌与现实的强关联,其实也是对部分诗歌创作虚无空泛的反拨,就此意义而言,此次疫情下诗歌创作的火热,是否形成了一个向现实回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契机和通道?
蒋登科:我一直认为,文学和现实具有密切的关系。诗歌也是。但是,对于诗歌,我们不能把它和现实的关系理解得太狭隘。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表达的主要是内在世界的丰富。除了外在的现实,也不能忽略内在的现实,即情感、心理、思想等等。外在现实在诗人那里主要是一种触发因素,它触发诗人内心的体验,调动诗人的经验和情感积累,或者提炼外在现实所包容的情感、思想、心理元素。一个诗人,如果仅仅描述外在现实,而没有融入自己内心的深度体验,往往难以创作出动人的诗篇。此次抗击疫情,将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