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小军焦松陈仕高
摘要:通过深入基层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对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秀山县)金银花产业采取全方位的调研,结合秀山县农业委员会的实际工作,深入乡镇、田间地头与金银花种植户面对面交流,提出产业发展对策,希望能给秀山县金银花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秀山县金银花种植历史
近年来,重庆市秀山县农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金银花产业是秀山县主导产业且种植历史悠久,金银花(别名银花、二花、双花)为忍冬科植物,全国入药的有14个种1个亚种2个变种,秀山县的金银花主要有灰毡毛忍冬(大金银花)、短柄忍冬、忍冬(小金银花)、细毡忍冬和菰腺忍冬5种[1]。
秀山县金银花为常用中药,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等,以未开花的花蕾和藤叶供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消肿的功效。
金银花系名贵中药材,药用历史十分悠久。“忍冬”始载于南北朝《名医别录》,据记录,它可治疗“暑热身肿”之症,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保肝、调节免疫力和降血脂的作用。秀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边陲,地处武陵山腹地,当地农民历来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民国后期,药业首户大德生大量外销在秀山县内收购的特产金银花、黄柏等,可见秀山县出产金银花历史悠久。
秀山县种植金银花可追溯到年,年四川省涪陵地区林业局、商业局提出了金银花等木本药材生产计划,主要规划在中和、石耶、洪安、龙池等8个乡镇种植金银花株[2]。年金银花药材野生改家种取得成功,至年金银花药材种植面积已达hm2,秀山县成为原四川省金银花生产重点基地县,如今通过几代秀山人的不懈努力,秀山县已成为种植面积近hm2的“中国山银花药材产业之乡”。
2秀山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现状
2.1基地建设规模
秀山县地处武陵山腹地,黔、渝、湘3省交界处,其区位条件独特。秀山县中部是武陵山区最大的平坝,面积达到km2,有“小成都”的美誉,县内水资源丰富。秀山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金银花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自年,秀山县委、县政府总结特色农产品农业和商品农业的经验,充分利用自然、地理和区位优势,整合土地资源,规划布局,建设基地,持之以恒地抓金银花产业发展[3]。“秀山金银花”产业于年正式启动,到年产值达多万元,到年种植面积达.4hm2,产值达1.3亿元。目前,秀山县成为了西南地区最大的金银花产业基地。金银花也被秀山县及重庆市政府确定为秀山县未来发展的第一大产业。
为打造全国最大规模的金银花产业基地,秀山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全局的发展规划到产品的深加工,从单一的药剂到终端的产品,秀山县的金银花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县政府还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秀山县金银花的整体宣传,通过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进一步提高了秀山县金银花的知名度。
近年来,人们的养生意识不断提高。催生出一大批以金银花为原料的食品、饮品和保健品,这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推动秀山县金银花产业不断发展。目前,随着金银花基地逐年进入盛花期,基地效益已有所显现,成为当地药农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年,在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专家的指引下,秀山县选育、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渝蕾一号”,该品种生长快、抗病力强、不开花、结蕾整齐、产量高,经中国药科大绿原酸指标测试,其绿原酸含量高达7.37%,进入盛产期,产量可达kg/m2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因此“家有千兜金银花,不怕手中没钱花”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谚语。
2.2产业带动发展
目前,秀山县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规范化、标准化为要求的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以来,秀山县坚持基地建设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两手抓的工作总方针,建立起了完善的基地生产、产品加工、品牌建设的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通过积极引进干燥加工设备和提高生产工艺,基本解决了初产品加工费时费力和硫磺残留等问题。为实现产品增值,秀山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以金银花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企业落户本地,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式农业模式,规避了药农的种植风险,同时提高了药农的种植积极性,大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2.3依托科技创新,加强技术合作
秀山县充分利用校地合作机制,依托西南大学、重庆中药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科研平台,积极用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为金银花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年5月,秀山县与西南大学合作成立了“重庆市秀山金银花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了种植资源圃,开展新品种选育、栽培、繁育等新技术的培训,进行了示范推广、中间产品、下游产品的研发。自中心成立以来,组织专家随时深入到秀山县种植基地、企业,实地研究和解决育苗、病虫害、田间管理、套种、加工、质量控制等各方面问题,并于年10月编写《秀山金银花加工实用手册》,积极开发以秀山县金银花为原料的保健品等下游产品,解决了金银花大面积种植的后顾之忧[4]。
2.4建立新型融资机制,助推产业有序发展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目前,秀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还是资金和技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秀山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一是开展金银花基地发展种苗补贴;二是提高支农预算比例;三是对涉农资金进行拼盘打捆;四是积极构建融资平台;五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秀山县内工商资本及外资投资中药材产业。同时,秀山县在加快金银花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改变单一、粗放的增长方式和低、小、散、乱的产业结构,提升品质和单产,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随着秀山县中药材基地面积逐年扩大,产品加工逐渐深入,产业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中药材产业也越来越受到秀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秀山县委、县政府多次强调要把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把药化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把金银花做成西部第一、全国第一[5]。
秀山县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机制,形成了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模式,调动了农民发展金银花产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已经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这为金银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
3秀山县金银花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金银花产业在重庆市政府和秀山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现已逐步成为当地部分乡镇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目前,当地金银花产业发展模式良好,政策支持有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3.1资金缺口日益增大
秀山县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但是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充裕的资金支持。资金问题一向是秀山县金银花加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近年来,随着秀山县金银花产业迅猛发展,金银花加工企业在产业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秀山县政府虽然不断给予政策支持与鼓励,但由于财政支持有限,当地龙头企业和农民的自身投入不足,产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正在逐步凸显。
3.2加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秀山县现有的金银花加工企业主要是以干燥加工为主,精加工产品比较少,深加工更是薄弱环节。随着秀山县金银花逐年进入盛花期,产量逐年增加,使得加工能力不足的矛盾更为凸显[6]。另外,秀山县现有的金银花加工企业本身实力有限,自主研发的能力不足,产品加工和相关技术基本上依靠政府支持。所以,秀山县金银花产业的发展亟待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人才的支持,只有不断引进技术和人才,不断进行项目研发,才能保障秀山县金银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秀山县已建立了金银花产业体系的框架,但目前的产业组织程度仍然较低,并没有形成科学的产业链条,产、加、销、科研、服务、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机结合。金银花加工企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有待提高。虽然秀山县金银花产业外有高科技平台为支撑,内有秀山县农业委员会为牵头单位的政策支持,但要想完善整个产业链,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检查管理等政府管理体系,完善培育中药材产销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运作体制,使秀山县金银花产业后续有力。
4对策及建议
秀山县发展金银花产业在经验积累、历史厚度、乡村振兴、旅游推广等资源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当地农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秀山县金银花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为促进该产业进一步发展可从以下3点入手。
4.1加大资金支持
充分调动秀山县金银花产业的资金支持,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一是需要地方财政进行产业政策补贴与扶助措施。二是需要争取农信社、城商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三是通过预付与赊销等方式,与上下游供应商之间进行资金变相融通。四是通过地方企业、农户自筹等方式解决一部分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7]。
4.2促进深加工产业发展
升级金银花产业深加工层次,实现产品多元化,提高附加值。一是继续做好科研与技术服务,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依托现有的产业体系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二是强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现有品种基础上,不断选育、示范、推广新品种,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引入先进生产线与先进工艺,升级金银花加工处理程序,提升产品竞争力与附加值[8]。
4.3整合升级产业链
一是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采取主抓优势产业区带动能力的方式,加强对传统种植基地的维护,促进传统种植基地的发展。二是做好品牌推荐及专利保护工作。三是整合产业链,实现产、加、销、科研、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的整合。四是可以举办金银花丰收节、苗族特色节日庆祝等活动,通过发展相关旅游业来提升秀山县金银花产业的品牌影响力。
5结束语
金银花产业是秀山县的特色产业,金银花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有助于推进秀山县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促进秀山县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依托“十四五”的总体科学规划和特色农业发展布局以及各界人士对秀山县金银花中药材产业的支持与帮助,秀山县特色产业规模将越来越大,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小军焦松陈仕高齐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委员会
作者简介:张小军(—),男,汉族,山东齐河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作物种植。
来源:《山西农经》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