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白癜风病 http://www.jk100f.com/今天,我们从一道高考作文题说起。
可能大家已经不记得了,年江苏省的高考语文作文延续了它的一贯风格,依然是一道典型的让人有点捉摸不透的新材料作文。
它的材料是这样写的——“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如果你是考生,你要从何处落笔才能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呢?
或许,我们可以提及《圣经·创世纪》里面那个经典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在大洪水中幸存下来的人们都讲着一样的语言。人们在繁衍生息的同时不停地迁徙流浪,终于有一天他们在一片平原定居了下来。他们商量着要建造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全分散在地上”。
巴别塔,《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故事中人们建造的塔。
因为大家都说着同样的语言,彼此之间又互相坦诚,同心协力,高塔就这样一天比一天高耸了。可这样的行为冒犯到了上帝,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就让人类说起了不同的语言,这样,人们就不能沟通了,通天塔的计划也就会失败。而最后,通天塔成了“烂尾楼”,而人们也从此散居世界各地。
接触过一点点传播学、社会学或是语言学的人或许还能想起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两位师徒提出的假说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而每一种语言都由它们生存其中的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决定思维。
由这一假设我们可以推论出以下这一结论——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懂得两种语言的跨文化者,一个人也不可能真正学会另一种文化下的语言,除非他彻底抛弃自身固有的思维方式,并完全接受并学会另一种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假说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行是受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语言控制的,无论我们是否有意识到,也无论这样的控制是刻意的还是无意的。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我们到底是怎么在不知不觉间就被语言洗脑的。
一、语言带有关于未来的倾向性
语言和事物之间最有趣可能也是最少有人懂得的关系,就是语言与未来事件间的关系。例如当我们说“到这里来”的时候,我们既不是在描写四周的外向世界,也不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在想促成某些事情发生。
所谓“号令”“恳请”“要求”“命令”,都是我们使用言辞促成事情的最简单办法。不过也有更加婉转的说法。
例如,当我们只不过是随随便便地说了一个事实:“牛奶里含有维生素”,也可能是有意想要影响别人去购买牛奶。
再来看下面这句话:“明天两点我和你在国家图书馆前碰面”。这样一句关于未来事件的话,只有在一个符号与现实完全无关的语言系统里才能做到。
就像历史上的记载一样,未来同样是人类特有的领域。“明天吃肉”这句话对一条狗来说毫无意义。它只会焦急地看着你,希望马上就能有一块真肉进嘴。
只有人类才会在听到“下周六”“下次结婚纪念日”这些话时作出有意义的反应。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画出地图,即使它们所代表的地域还没有成为现实也不打紧。有了这种代表未来地域的地图,我们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就能做到相当准确可靠。
有了语言这一工具,我们就能影响未来的事件,并可以对它们拥有相当大的控制力量。作家写文章,教士传道,雇主、父母和老师们的责骂,宣传员发表消息,*治家演说,都是为了这个缘故。
虽然他们的动机可能会有所不同——有时是为我们好,有时是为他们自己好——可是他们都在想影响我们的行动。这种想用言语来控制、指导并影响别人未来行动的努力,可以称为语言的指示性用法。
二、语言极其擅长投其所好
若我们想要在不知不觉中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意图行动,那我们的语言就不能是平淡而直接的,相反,它必须应用到语言里所有的情感性成分——有韵味的音调变化,音韵和节奏,喜吠和怒狺,极能感动人的言辞,不断的重复等等。
假如我们想要指导别人使他们变得友好些,我们显然不会想要引起他们残酷或仇恨的感情。假如我们想要指导他们,使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能够变得聪明些,我们显然不会用不合理的方法去感动他们。假如我们想要指导别人去过一种更好的生活,我们所用的方法必须要能引起他们高雅的情感。
因此,许多最伟大的作品,如圣经、佛经、孔子的著作、约翰·弥尔顿拥护言论自由的文章(《论出版自由》)和林肯主张民治、民有、民享的那篇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词等,都是指示性言辞。
可是我们有时也会感觉到,语言本身的力量不够感人,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所以我们就会使用许多种非语言的方法来弥补指示性语言的不足。我们一边说着“到这里来”,一边做着手势。
当广告商想要宣传某种牙膏能使太太小姐们展齿一笑百媚生时,他们不是只用文字描写一番就满足了,而是还要配上彩色图画吸引人的眼球。这样一来,在语言和画面的双重作用下,对话对象不知不觉间就会上了我们的“贼船”。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句话更偏于贬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却是经常应验的一句话。当我们迫切想要他人按照我们的意愿行动时,我们就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这其中,语言则是最重要的工具。
比如,西方的选举中,*治候选人关心的只是选民是否在选票上勾画了他的名字,而丝毫不关心选民为什么投他。
因此,倘若人们恨有钱人,候选人就会替选民痛骂有钱人;倘若选民不喜欢罢工,他们就会替他们大骂罢工;选民喜欢吃什么,候选人就会请人们吃什么……所以,所谓的西方民主选举,从一定意义上也只是一场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语言游戏而已。
此外,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商家也是想要消费者买他们的产品,而那些所谓的节日活动啊、慈善捐赠啊、感恩回馈啊等等都是建立在语言控制之上的幌子罢了。
因此,倘若我们能因错觉或幻想而买他们的货,他们就会设法制造错觉和幻想;倘若我们想要恋爱成功,他们就会允诺我们情场得意;我们若是喜欢看穿泳装的女郎,他们就会设法将穿泳装的女郎和他们的货物硬拉在一起。至于他们推销的是剃须膏、汽车、冰淇淋、油漆或五金,全都没有关系。
所以,下次走进商场“剁手”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些东西真的是你需要的,还是一时冲动被商家的花言巧语迷惑了心智?
三、花言巧语承诺给你未来
基本上所有的指示性言辞都是谈及未来的事情,而只要和未来扯上关系,不论是有意或是无意,字里行间就总会有某种关于未来的规划或者承诺。它们有的是明白说出,有的是含蓄暗示,但都是代表尚不存在。
譬如说:“照着这些宗教伦理过日子,你的内心就能得到平和”、“只要读这本杂志,你就能知晓最新潮流,不致落伍”……很明显,这些都是直戳人心某一部分的有针对性的宣传话语。
当一个人整日惶惶不安,正为以往做过的某件错事感到内疚时,这第一句话可能就会因恰好迎合了他的心理需求而发挥它的作用——促使一个新人加入宗教。而照做之后内心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平和,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在这众多的关乎未来的诺言中,有的或许真的能实现,有的却不能——事实上,我们每天都会碰到显然是无法做到的诺言。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反对语言中所有有关未来的诺言和期盼。比如,我们并不反对募款赈灾活动中使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一类诉诸情感的话语。
当人家对我们讲大道理或是畅谈爱国热情时,激起我们爱家庭、爱朋友、爱民族的情绪,我们也不反对。因为这些话语带来的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和热情,它们的作用是积极向上的。
因此,对所有的指示性语言来说,重要的问题其实是:倘若我照你所说的那样去做,结果是否便能如你所允诺的那样?
由此,我们反对的其实是广告商所许下的不兑现或是会给人错误印象的承诺,以及那些不讲信用的*客。虽然我们也得承认,有的人有时实在是因为身不由己,才会在允诺下某些事情后又因环境不许可而无法做到。人生既然如此瞬息不定,变幻莫测,我们就必须不断设法推测未来的变化,早作准备。
指示性言辞的任务就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使某种如意的事情变为现实,怎样才能避免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将来的变化和我们言辞中所允诺的不同,人们就会产生失望感。人类之所以能够相互合作,聚集成一个社会,全靠他们相互间的信心。每失望一次,这种信心就会多少有一点亏损。
每一个用指示性语言作出或明或暗允诺的人,都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尽力确保其有足够的把握,以免在他人那里引起无法实现的期望。
而那些给人错误印象的话语,不论是因愚昧、误解或是存心欺骗,都没有什么分别,因为它们给人造成的失望感同样有损人类间的信心。
四、集体对个人的各种话语规范
在早期文明里,要使别人按照某种规范行动,主要方法当然是实际加之于身体上的强迫举动。可是人类一定是在有历史后不久就已发现:用语言——指示性言辞——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控制效果。
因此,在整个社会认为对其自身安全具有重要关系的所有事情上,它所用的指示性语言也会变得特别有力量,这样那个社会里的每一个分子就都能感受到自身的责任。
这些有集体制裁作为后盾、为了全体利益而强迫个人遵守种种规范的指示,在语义学上是最有趣的现象之一。它们不但往往有仪式相伴随,而且它们本身往往就是仪式的主要目的。国家宪法、团体章程、法律合同和就职誓言使用的大都是这种语言。
结婚时的盟誓,教堂里的坚信礼,就职时和入会时的仪式,也都以这种语言为主。那些看上去无比复杂的法律,事实上只是将历代累积编纂起来的指示性语言加以系统化。法律是一个社会用了最大的努力使人类能够按照固定标准而行动的一种工具。
在集体制裁下发出的指示性语言,可能会展现出下面任一或所有特征:
一、这种语言差不多总是由富有情感性的字眼构成,以便给予别人适当的印象和敬畏感,因此里面往往会有一些日常语言里所没有的古文陈语和夸张的词句。中国结婚证书里常爱用的四六骈文(百世芝兰,千年好合;相不犯岁,命星大吉;永结秦晋之好),公文里惯用的“等因奉此”套语,都是有趣的例子。
二、这种指示性文字里往往会出现恳请上苍为我们作证、帮助我们守信,以及倘若我们不能遵守约言则甘愿受罚等词句。*咒时说“倘若不然天打雷劈”,教堂里祈祷或忏悔时哀求上帝等,都是这种使我们记得自己的诺言是多么神圣不可轻视的方法。
三、倘若没有说上帝会惩罚失信的人的话,这种指示性语言往往会声明或暗示别人会惩罚我们。比如,不履行抚养义务会被关进监狱,官员贪腐会被开除官职。
四、正式公开宣誓前常会预先接受各种相应的训练。
五、使用这种指示性语言时,同时还可能有别的姿势或活动,以便到场的人能够记得更牢。例如,法官步入法庭时,每个人都要起立;学校举行毕业典礼时,毕业生要穿学士服等。
六、宣誓之后,接着可能就会有宴会、舞蹈和其他种种狂欢的表示,其目的也是为了要使大家对所立的誓言能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婚礼后有吃喜酒、跳舞会或闹洞房等。
七、倘若第一次立誓时没有举行特别仪式,我们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誓言,以求获得想要的效果。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得常常对着国旗或领袖的画像宣誓。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就是简洁有力的指示。
这些伴随指示性语言而来的活动,以及指示性语言中的情感性成分,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能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
任何一种从感官得来的印象:从入会礼或庆祝晋升为武士的典礼上所受的痛楚,到场面宏大的音乐表演、别具特色的锦绣衣冠、富丽堂皇的环境等种种乐趣,都可能会在人的心里时时浮起,抹灭不去。
任何一种感情,从害怕上苍责罚到成为大家